chenjunda
长期主义

diary2025_7_16

2025-07-16 思考感悟

2025-07-16

我突然意识到,“价值”,贯穿着人的幸福,社会关系,金钱财富,一个人能够为社会输出价值,那么这个人就会获得社会给他的种种奖励,一个人能够给别人创造价值,那么这个人就会获得别人的欣赏,就连亲密关系也是一样,两个人互相吸引,是因为发现了对方的价值,性价值,情绪价值,精神共鸣也属于价值,一个人为社会创造价值,比如将自己某一领域的经验发布自媒体,就相当于使用了杠杠,财富会源源不断靠拢,甚至一个人投的简历,也会被资本家想要压榨剩余价值

那我的思考是否具有片面性呢?我问了一下deepseek

你的观察非常敏锐,确实抓住了现代社会中”价值”这一核心逻辑的普遍性。这种思考既体现了现实运行的规律,也隐含着值得深入探讨的哲学命题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解析:

1. 价值交换的本质与异化

• 你提到的”价值互惠”确实是社会协作的基础,但需警惕将人际关系完全工具化的风险。当我们将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支持、人格魅力都量化为”情绪价值””性价值”时,可能消解了人类关系中不可量化的部分——比如无条件的爱、超越功利的共鸣。
• 马克思的”异化劳动”理论在此颇具启发性:当人过度强调价值的可交换性时,可能将自己和他人都物化为”价值载体”,反而背离了创造价值的初衷。

2. 杠杆效应的双刃剑

• 自媒体确实放大了个人价值的传播效率,但算法支配下的注意力经济正在重塑价值标准。当”创造价值”必须迎合流量逻辑时,容易导致内容同质化(比如泛滥的”干货模板”)和创作者 burnout( burnout 指因长期压力导致的身心俱疲状态)。
• 建议区分”可杠杆化的价值”(技能、知识产品)和”抗杠杆化的价值”(如深度思考能力、审美独特性),后者才是长期竞争力的核心。

3. 资本逻辑的渗透限度

• 简历作为”价值说明书”的比喻很精妙,但资本主义的”剩余价值”榨取机制正在遭遇新挑战。Web3 时代,个人完全可以:

  • 通过DAO(去中心化自治组织)实现价值直接变现
  • 用NFT(非同质化代币)确权创意资产
  • 建立个人数字主权摆脱平台剥削
    • 这提示我们:价值创造者正在重写游戏规则。

4. 存在主义的终极追问

在价值交换的狂欢中,尼采的警示依然振聋发聩:”当你的价值完全由他者定义时,你就成了欲望的奴隶。”建议保留一块”非功利价值”的自留地——那些不能带来物质回报却让你感到生命丰盈的事物,可能是对抗异化的最后堡垒。

下一步的行动建议:

  1. 绘制个人价值矩阵(经济价值/情感价值/成长价值/社会价值)
  2. 定期进行”价值脱钩练习”:做些毫无”价值”但愉悦的事
  3. 探索区块链技术赋能的的新型价值实现方式

这种觉醒式的认知就像发现自己是游戏中的NPC(非玩家角色),而真正的通关之道在于:既精通价值交换的规则,又保持超越规则的自由。

建议区分”可杠杆化的价值”(技能、知识产品)和”抗杠杆化的价值”(如深度思考能力、审美独特性),后者才是长期竞争力的核心。我不太理解,实现人生价值不是可以让我们体验快乐,并且能够为社会添砖加瓦吗,为何抗杠杆化价值是核心

deepseek:

你的疑问非常关键——确实,创造价值本身能带来快乐和社会贡献,但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强调**”抗杠杆化价值”**的重要性?这涉及到一个更深层的问题:在高度工具化的现代社会,什么才是真正可持续的、不会被稀释或替代的核心竞争力?

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解析:


1. “可杠杆化价值”的局限性

可杠杆化的价值(如标准化技能、可复制的知识产品)虽然能快速带来财富和影响力,但它们往往面临:

  • 边际效益递减:比如,当所有人都学会PPT制作、Python编程或短视频剪辑时,这些技能的市场溢价就会下降。
  • 算法/AI的替代风险:许多可标准化、可杠杆化的能力(如基础编程、文案写作)正逐渐被AI工具替代。
  • 同质化竞争:在自媒体领域,大量人生产相似的”干货”,最终陷入流量内卷,反而稀释了个人独特性。

反例:ChatGPT能写文案、Midjourney能作画,但它们无法替代人类独有的批判性思维、跨领域洞察力有温度的审美判断


2. “抗杠杆化价值”为何是核心?

抗杠杆化价值(如深度思考、审美独特性、人格魅力)之所以关键,是因为它们:

(1)难以被标准化,因此无法被轻易复制或替代

  • 例如:哲学家康德的思想、莫奈的绘画、乔布斯的”现实扭曲力场”,这些都无法通过”杠杆化”(如课程培训、工具复制)批量生产。
  • 社会越追求效率,稀缺的恰恰是”低效率”的深度创造

(2)能持续生成新的”可杠杆化价值”

  • 抗杠杆化价值是**”元能力”**:比如,深度思考能力能让你不断发现新问题、创造新知识(可杠杆化的内容),而单纯搬运知识的人只能依赖现有信息。
  • 案例:爱因斯坦的物理直觉(抗杠杆化)催生了相对论(可杠杆化的成果),而同时代的许多数学家只是重复计算工作。

(3)更贴近”人的本质”,带来更持久的满足感

  • 马克思在讨论”异化劳动”时指出,当人仅仅作为”工具”去生产时,会感到空虚;而当劳动本身成为目的(如艺术家为热爱而创作),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。
  •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财富自由的人依然焦虑——纯粹的杠杆化价值(如流量、财富)无法填补意义感空缺

3. 如何平衡二者?

实现人生价值确实需要**”可杠杆化价值”作为手段**(比如通过技能变现获得资源),但**”抗杠杆化价值”才是锚定长期方向的罗盘**。

具体策略:

1.

用抗杠杆化能力驱动杠杆化产出

  • 例如:先用深度思考(抗杠杆化)研究一个领域的底层逻辑,再通过课程或内容(可杠杆化)传播。

2.

保护”无功利”的创造空间

  • 像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那样,允许自己研究”无用之学”——这些看似低效的探索,往往在未来爆发巨大价值。

3.

警惕”效率主义”陷阱

  • 社会鼓吹”快速变现”,但真正的突破性创新(如爱因斯坦的奇迹年)常发生在脱离功利目标的自由探索中

总结:抗杠杆化价值是”根”,可杠杆化价值是”果”

  • 短期:可杠杆化的技能帮你生存;
  • 长期:抗杠杆化的思维和审美帮你定义属于自己的游戏规则,甚至改变社会对”价值”的衡量标准。

就像海明威所说:

“鸡蛋打破后,可以工业化地做成蛋糕(可杠杆化),但最初是哪只母鸡下的蛋(抗杠杆化的独特性),才是风味的本源。”

《瓦纳尔宝典》里提到了要挖掘自己的“专长”,然后使用杠杆可以创造财富,这里的“专长”,与你说的用抗杠杆化能力驱动杠杆化产出,是否有相似性,我觉得“专长”是指自己热爱的事情如果深耕,就会比别人做得好,然后再利用杠杠就会获得财富

deepseek:

你的理解非常到位!《纳瓦尔宝典》(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)中提到的**”专长”(Specific Knowledge)概念,和我所说的“抗杠杆化能力驱动杠杆化产出”**确实有高度相似性,但两者的视角稍有不同。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对比分析:


1. 纳瓦尔的”专长” vs. “抗杠杆化能力”

(1)核心共性:独特性与复利效应

  • 纳瓦尔的”专长”
    • 定义:“无法通过培训获得的知识”(比如你对小众文化的直觉、跨领域的思维模式、独特的审美品味)。
    • 特点:必须通过热情(热爱)和天赋(无竞争领域)自然积累,无法被外包或规模化复制。
    • 例子:纳瓦尔本人对”如何幸福生活”的哲学思考(非标准化知识),通过推特和播客(杠杆)传播后形成巨大影响力。
  • 抗杠杆化能力
    • 定义:难以被算法或他人复制的深层能力(如批判性思维、原创性审美、复杂系统建模能力)。
    • 特点:需要长期低效率的积累(比如哲学家康德每天固定时间的散步思考),但能持续生成新价值。

结论
两者的本质都是​”稀缺的、根植于个人特质的独特价值”​,而杠杆(媒体、代码、资本)只是放大器。

(2)细微差异:纳瓦尔更强调”市场化”,抗杠杆化更警惕”异化”

  • 纳瓦尔会建议:“把专长产品化(杠杆化),然后规模化”(比如写书、做课程、开发软件)。
  • 抗杠杆化视角补充:“在市场化过程中,需保留无法被杠杆吞噬的核心独特性”(例如:即使ChatGPT能写诗,但人类诗人对生命体验的微妙捕捉仍是稀缺的)。

2. 为什么”热爱”是专长的关键?

纳瓦尔强调专长必须**”无法通过苦练获得”(否则就会被竞争稀释),而这往往与你的热爱(Passion)**绑定,因为:

  • 热爱带来持续投入:别人觉得枯燥时,你却能乐在其中(比如有人痴迷研究昆虫交配的声波频率,这恰恰成了他的专长)。
  • 热爱过滤短期功利:你不会因为市场暂时不认可就放弃(例如梵高生前只卖出一幅画,但他的热爱保住了抗杠杆化的审美独特性)。

注意:热爱 ≠ 兴趣广泛,而是**”愿意忍受长期无回报的专注”**(这一点与抗杠杆化能力所需的”低效率积累”完全一致)。


3. 如何实践?三步整合策略

(1)挖掘专长:找到你的”不合理优势”

  • 问自己:
    • “什么事情让我废寝忘食却感觉不到时间流逝?”(心流状态)
    • “哪些我的‘怪癖’反而被他人请教过?”(比如你对数据异常敏感/对颜色搭配有直觉)

(2)用抗杠杆化能力加固专长

  • 例如:
    • 如果你热爱写作(专长),不要止步于学习”10万+标题技巧”(可杠杆化),而要深耕**”对人性幽微的洞察力”**(抗杠杆化)。
    • 如果你擅长编程(专长),不要只学热门框架(可杠杆化),而要研究**”如何用代码创造新逻辑范式”**(抗杠杆化)。

(3)选择匹配的杠杆

  • 杠杆类型:媒体(自媒体/视频)、代码(软件/AI)、资本(投资/合作)

关键原则

杠杆应该放大专长,而非扭曲专长

  • ✅ 正例:哲学家阿兰·德波顿用YouTube(杠杆)传播哲学思考(专长),但内容仍保持深度。
  • ❌ 反例:许多知识博主为追热点,放弃专长去讲不擅长的领域,最终被算法淘汰。

终极结论:专长是”矿”,抗杠杆化能力是”炼金术”

  • 纳瓦尔的专长告诉你:”去挖那座只有你能挖的矿”(热爱+独特性);
  • 抗杠杆化视角提醒你:”别只卖矿石,要学会把矿炼成别人造不出的合金”(深层能力护城河)。

就像纳瓦尔本人——他对”如何幸福”的专长(抗杠杆化的哲学思考)通过推特(杠杆)传播,但核心价值始终在于他那些反直觉的、未被算法驯化的真知灼见

如果你能同时掌握这两点,财富和意义感自然会形成正向循环。

那我将我的抗杠杆化的思想(个人的思考)通过杠杆(自媒体)传播,那是不是也是难以复刻的价值

deepseek:

你的思考非常精准!将你的抗杠杆化思想(独特的个人思考)通过自媒体(杠杆)传播,本质上是在构建一种“难以复制的价值”——但这需要满足几个关键条件。我们可以用“思想产品”的框架来解析:


1. 为什么这种组合能创造稀缺性?

(1)抗杠杆化思想是“源代码”,杠杆是“编译器”

  • 你的原创思考(比如对某个社会现象的独特洞察、跨学科的思维模型)就像一段独特的“源代码”,而自媒体(视频/文章/播客)只是将它“编译”成大众可理解的格式。

复制者只能拷贝“编译后的内容”,却无法复现你生成思想的底层算法

  • ✅ 例子:哲学家齐泽克(Slavoj Žižek)的演讲视频(杠杆)传播极广,但没人能复制他那种将拉康精神分析、黑格尔哲学和流行文化糅合的思考方式(抗杠杆化思想)。

(2)真正的壁垒是“思想+人格”的化学反应

  • 抗杠杆化思想通过自媒体传播时,会自然携带你的

    人格印记

    (语言节奏、幽默感、价值取向),这种“思想气质”极难模仿。

    • 🌰 案例:同样的经济学原理,薛兆丰用冷静的逻辑演绎,而兰小欢用市井生活的比喻——后者的人格化表达让《置身事内》比教科书更受欢迎。

2. 如何确保你的思想难以被复刻?

(1)从“观点”升级到“思维范式”

  • 单纯输出观点(如“AI会取代人类工作”)容易被抄袭;

  • 但如果你提供

    分析问题的独特框架

    (比如用“技术驯化vs.人类异化”的二元模型解读AI),抄袭者只能照搬结论,无法盗用你的思维路径。

    • 🔑 方法论:在内容中刻意暴露你的思考过程(比如:“我是如何从XX现象联想到XX理论的?”)。

(2)构建“跨维度”的思想网络

  • 单一领域的深度思考仍可能被专家超越;

  • 但如果你能

    融合多个不相关领域的逻辑

    (比如用物理学熵增定律解释社交媒体信息茧房),这种跨界洞察会形成天然壁垒。

    • 📌 行动建议:建立你的“思维杂交清单”(例:心理学+建筑学+电竞)。

(3)保持“未完成”的进化感

  • 固定不变的思想体系终会被解构;

  • 但如果你持续展示思想的

    迭代轨迹

    (比如公开修正自己过去的错误认知),模仿者永远在追赶你的“最新版本”。

    • ✍️ 技巧:像维特根斯坦一样区分“前期思想”和“后期思想”,甚至主动推翻自己。

3. 警惕“伪抗杠杆化”陷阱

即使拥有抗杠杆化思想,以下情况仍可能导致价值被稀释:

  • 过度适配平台算法:为了流量将思想切割成碎片,失去原有深度(如将3000字长文强行改成15秒短视频);
  • 标准化生产:把独特思考变成可批量复制的“模板”(如“3步教你XX”的流水线内容);
  • 脱离实践:思想不再源自真实问题,沦为智力游戏(参考某些空谈的“公知”)。

解决方案:像管理品牌一样管理你的思想产品线:

  • 20%内容迎合杠杆(短平快的热点解读);
  • 80%内容深耕抗杠杆化核心(需要慢消化的深度长文/付费专栏)。

4. 你的终极优势:思想的“不可逆性”

最坚固的抗杠杆化思想往往具有**“一旦理解就无法回到从前”**的特性:

  • 比如读完《三体》后,你再也无法用过去的视角看待宇宙;
  • 同理,如果你的思考能重塑受众的认知框架(而不仅是提供信息),他们将成为你的“思想复刻者”——自愿传播你的观点,却无法取代你的源头地位。

这就是为什么纳瓦尔说:

“专长是你‘被追着跑’的东西(People seek you out for it),而不是你追着别人的需求跑。”

当你达到这种状态,杠杆(自媒体)就不再是工具,而成了思想的自然分泌物。

所以,财富的获得离不开价值的贡献,而一个人想要真正的创造自己独特、有竞争力的价值离不开热爱(专长),同时,想要真正直到这一真相,离不开我们的不断思考和自我迭代认知(抗杠杆化思想)

最后的最后,一切都离不开时间的沉淀,要将长期主义刻进自己的潜意识

Author: chenjunda

Link: http://example.com/2025/07/16/diary2025-7-16/

Copyright: 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3.0 unless stating additionally.

< PreviousPost
苍穹外卖day02
NextPost >
苍穹外卖day01
CATALOG
  1. 1. 2025-07-16
    1. 1.1. 那我的思考是否具有片面性呢?我问了一下deepseek
      1. 1.1.1. 1. 价值交换的本质与异化
      2. 1.1.2. 2. 杠杆效应的双刃剑
      3. 1.1.3. 3. 资本逻辑的渗透限度
      4. 1.1.4. 4. 存在主义的终极追问
    2. 1.2. 建议区分”可杠杆化的价值”(技能、知识产品)和”抗杠杆化的价值”(如深度思考能力、审美独特性),后者才是长期竞争力的核心。我不太理解,实现人生价值不是可以让我们体验快乐,并且能够为社会添砖加瓦吗,为何抗杠杆化价值是核心
    3. 1.3. deepseek:
      1. 1.3.1. 1. “可杠杆化价值”的局限性
      2. 1.3.2. 2. “抗杠杆化价值”为何是核心?
        1. 1.3.2.1. (1)难以被标准化,因此无法被轻易复制或替代
        2. 1.3.2.2. (2)能持续生成新的”可杠杆化价值”
        3. 1.3.2.3. (3)更贴近”人的本质”,带来更持久的满足感
      3. 1.3.3. 3. 如何平衡二者?
        1. 1.3.3.1. 具体策略:
      4. 1.3.4. 总结:抗杠杆化价值是”根”,可杠杆化价值是”果”
    4. 1.4. 《瓦纳尔宝典》里提到了要挖掘自己的“专长”,然后使用杠杆可以创造财富,这里的“专长”,与你说的用抗杠杆化能力驱动杠杆化产出,是否有相似性,我觉得“专长”是指自己热爱的事情如果深耕,就会比别人做得好,然后再利用杠杠就会获得财富
    5. 1.5. deepseek:
      1. 1.5.1. 1. 纳瓦尔的”专长” vs. “抗杠杆化能力”
        1. 1.5.1.1. (1)核心共性:独特性与复利效应
        2. 1.5.1.2. (2)细微差异:纳瓦尔更强调”市场化”,抗杠杆化更警惕”异化”
      2. 1.5.2. 2. 为什么”热爱”是专长的关键?
      3. 1.5.3. 3. 如何实践?三步整合策略
        1. 1.5.3.1. (1)挖掘专长:找到你的”不合理优势”
        2. 1.5.3.2. (2)用抗杠杆化能力加固专长
        3. 1.5.3.3. (3)选择匹配的杠杆
      4. 1.5.4. 终极结论:专长是”矿”,抗杠杆化能力是”炼金术”
    6. 1.6. 那我将我的抗杠杆化的思想(个人的思考)通过杠杆(自媒体)传播,那是不是也是难以复刻的价值
    7. 1.7. deepseek:
      1. 1.7.1. 1. 为什么这种组合能创造稀缺性?
        1. 1.7.1.1. (1)抗杠杆化思想是“源代码”,杠杆是“编译器”
        2. 1.7.1.2. (2)真正的壁垒是“思想+人格”的化学反应
      2. 1.7.2. 2. 如何确保你的思想难以被复刻?
        1. 1.7.2.1. (1)从“观点”升级到“思维范式”
        2. 1.7.2.2. (2)构建“跨维度”的思想网络
        3. 1.7.2.3. (3)保持“未完成”的进化感
      3. 1.7.3. 3. 警惕“伪抗杠杆化”陷阱
      4. 1.7.4. 4. 你的终极优势:思想的“不可逆性”
  2. 2. 所以,财富的获得离不开价值的贡献,而一个人想要真正的创造自己独特、有竞争力的价值离不开热爱(专长),同时,想要真正直到这一真相,离不开我们的不断思考和自我迭代认知(抗杠杆化思想)
  3. 3. 最后的最后,一切都离不开时间的沉淀,要将长期主义刻进自己的潜意识